中国古代的黄金用途多种多样,除了在市场上流通,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,那就是作为皇帝赏赐文臣武将及后宫嫔妃的礼物。《汉书》记载了西汉时期查询配资平台,皇帝曾多次赐予黄金,超过100次;而《后汉书》则提到东汉皇帝也有9次赐金的记录。两汉时期,皇帝共计赏赐黄金约92万斤!到了清朝,皇帝们在赏赐大臣和后宫嫔妃时,不再是直接赐予金块,而是以“金瓜子”作为赏赐的象征。那么,这种金瓜子究竟是什么东西?为何当时的嫔妃们对它如此渴望?
金瓜子的第一次文献记载出现在《宋史·赵普传》中。书中提到:“时钱王俶遣使致书于普,及海物十瓶,置于庑下。会车驾至,仓促不及屏。帝顾问何物,普以实对。上曰:‘海物必佳。’即命启之,皆瓜子金也。”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的历史典故,描述了一个关于“受贿”的事件。
金瓜子顾名思义,其外形类似葵瓜子,只不过它是由纯金铸成的。据《癸辛杂识续集·金紫银青》记载,广西地区的金矿中有一种黄金碎粒,大小如蚯蚓泥,大者则如甜瓜子,这就是“瓜子金”的来源。由此可见,工匠在制作金瓜子时,并没有使用固定模具,而是将大块金子锻造成小块,经过冶炼和锻造后,形成了类似葵瓜子的形状。
展开剩余73%在古代,金瓜子本质上是一种碎金,它的重量通常在20克到30克之间,相当于一两黄金。金瓜子的价值随时代波动,唐代黄金价格最高。《因话录》中提到,范阳的卢仲元之妻的兄弟曾在洛城附近找到金子一瓶,重百两,卖到扬州时,金价非常高,单价达到了8000文铜钱,折合约12.8万铜钱才能兑换1斤黄金!
古代金银的流通方式曾经历过许多变化,宋代以前,黄金曾作为民间的常用货币,而唐朝时期黄金价格最为昂贵。到了宋代之后,白银逐渐取代了黄金成为主要流通货币。既然每枚金瓜子的价值如此不菲,那为何清代的嫔妃们如此渴望得到金瓜子呢?难道她们只是看中了它的实际金钱价值?
事实上,嫔妃们争相渴望金瓜子,并非单纯因为它的金钱价值。皇帝赐予的金瓜子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,更是一种象征性的恩宠。在封建社会,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,是一种无上的荣誉,远远超过了物质的意义。它代表了皇帝对大臣或嫔妃的宠爱与重视,而这份精神上的意义,远比金瓜子的实际价值要重要得多。
《甄嬛传》这部经典清宫剧中,沈眉庄曾将一大把金瓜子赏给太监总管苏培盛,令他喜不自禁。在后宫中,苏培盛虽然并不贫困,但这些金瓜子对于他来说,不仅是物质奖励,更是对他长期辛勤工作的肯定。沈眉庄的这一行为,让他感动不已,这也是古代后宫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。后宫中的嫔妃们为了争取皇帝的宠爱,不仅依赖日常的宠幸和翻牌,还依赖这些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实物赏赐。每一个能够获得皇帝赐予的物品,都是晋升的阶梯,象征着地位的提升。
在清代,皇帝通过赐予金瓜子、黄马褂等物品,不仅巩固了自己在后宫的统治力,还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势力,或在不同派别之间进行平衡。受到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的封建思想影响,后宫嫔妃与王公大臣自然会对这些象征权力的物品充满渴望,金瓜子也因此成为了一种求之若渴的象征。得到之后,妃子们往往将其珍藏,甚至不再将其视作货币,而是当作珍贵的象征,成为她们在后宫地位稳固的凭证。
因此,皇帝赐予金瓜子,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,更是对嫔妃的一种宠爱与关怀的象征。即使金瓜子的实际价值并不算高,但对这些得到赏赐的人来说,它们代表着不一样的荣誉与尊贵。这些金瓜子往往被小心翼翼地保存,有时甚至作为传家宝,代代相传,成为家族的荣耀。即使时至今日,如果有人声称家中拥有清代皇帝的赏赐物品,依旧能引起人们的艳羡和赞叹。
这种情况在古代封建社会尤为明显,那时皇帝赐物的象征意义远超实际价值,它代表了权力、宠爱和尊荣。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,还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,这些古代皇帝的赏赐物仍然承载着极其深远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